从农村信用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上市银行,在上海农商银行的发展历史上,不论体制机制如何变革,一心为民深耕普惠的信念一以贯之、传承至今。“沪农商人”始终与申城同心同向、与市民共赢共进,引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增进民生福祉,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为民初心“久”相传
一张八仙桌、几把旧椅子就是银行“大堂”,一本账簿、一个算盘就是“数字化”,两条腿加上“老坦克”就是“移动办公”,50元的储蓄就是“大额存单”……回首上海农信事业七十五载的峥嵘岁月,一代代农信人、农商人走遍田间地头、深入千家万户,衣沾汗水、脚踩泥水,在田野阡陌间书写了“追光者”的青春华章。
聚沙成塔,点滴在心。忆及过往,“老农信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做成的“关键小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掏腰包帮买蔬菜籽指导农户劳作的“活雷锋”有之;心中装着全体人民,顶风冒雪为特困户送扶贫被子的“焦裕禄式”好干部有之……资助一人撑起一个家,致富一户进而振兴一村,上海农信几十年来的默默耕耘让普惠金融的点点星火遍布申城大街小巷、融进万千百姓心田。
21世纪初,上海逐步明确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新上海人”、小微企业、乡村创业者等群体成为普惠金融的新增长点。2005年,遍及全市的200多家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为上海农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上海农商银行紧跟时代脉动、市场偏好、客户需求,为三峡移民融入崇明、农民合作社转型发展、新市民创新创业等民生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撑,护航来自天南地北的城市建设者们在上海逐梦未来。
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从真如小平房走出的农信社已成长为总资产逾1.4万亿元、营业网点超360家、员工总数破万人的上市银行。牢记姓“农”不忘“农”,上海农商银行始终以“金融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为原则,牢牢扎根基层,实现了对全市郊区100多个乡镇150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820亿元,普惠小微客户数超过5万户,涉农贷款余额超670亿元,服务涉农经营主体及农户2.4万户,始终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
五大体系“久”相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由“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拓展为“五个中心”,加之数字化、绿色低碳等大趋势席卷各行各业,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金融报国”的情怀和信念;环境在改变,不改的是服务民生的初心和韧性。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明确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确立为企业使命,2020年,该行发布《2020-2022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坚持客户中心、坚守普惠金融和坚定数字转型”三大核心战略。去年,该行发布新一轮发展战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打造“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绿色金融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重点打造‘五大金融服务体系’既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的生动实践,也是本行以专业能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宏阔舞台。”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指出,该行坚守服务“三农”、小微、科创、社区居民的战略定位,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增量、降价、扩面、提质”,在长周期的服务旅程上和客户风雨共济,相伴成长。
事实上,五大体系虽各有侧重,实则“一脉相通”,有着同样的精神内涵:坚持“赚辛苦钱、赚专业钱、赚实在钱”的经营方式,以金融诚善守护生活本真,以专业进取回应市场期待,量身定制符合上海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的服务方案。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既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必答题”,也是上海农商银行“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试图探索的答案。针对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难题,上海农商银行坚持“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服务理念,更多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一步“向早、向小、向硬”,自2018年推出“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以来,现已升级至3.0版本,形成以“五专服务+六维赋能”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
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近4000户,规模与户数均位列上海同业前列;服务上海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上海农商银行打造“以绿色金融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的奋斗方向。该行将“打造ESG管理示范银行”作为战略目标,在业内率先将客户ESG风险纳入投贷全流程管理,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该行还建成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型实现对绿色业务的智能识别,推动绿色金融与科创、普惠、三农、零售金融融合发展,打造一套富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FPA体系。
2022年10月,上海农商银行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成为上海市首家承诺遵守《负责任银行原则》的商业银行。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747.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70%,绿色金融底色更加凸显。
此外,面向居民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需求的“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着眼答好乡村振兴大命题的“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无一不体现出“时代有所需,农商有所应”的顶层设计理念。
作为一家具有农信基因、又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作为使命的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已明确将“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确立为自身战略目标之一。正如该行行长顾建忠所说:“扑下身、沉下心,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洒向市场的每个角落,是上海农商银行应当践行的责任和时刻保有的情怀。”
破壁跨界“久”相助
众所周知,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创业人才、新市民、银发族等群体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已远非商业银行自身所能满足,亟需金融、政务、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通力协作。上海农商银行通过资源整合,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合作,积极携手全市各委办局、街镇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商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形成惠企利民的强大合力。
如何破解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带来的“数字鸿沟”?家门口的“心家园老年大学”手把手教会老年人乐享数字新生活。写书法、拍视频、打太极、会走秀……沪上“银发族”的退休生活有“腔调”有味道,而这只是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社区综合服务公益品牌的“冰山一角”。
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庞大的老年群体对金融、医疗、餐饮、文化等有极为迫切的服务需求。上海农商银行携手各界合作伙伴,在全市累计建成916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基本实现街道和乡镇全覆盖,助力破解老龄化社会的痛点堵点难题。如针对“老有所学”,该行与上海老年大学共同打造“心家园老年大学”;针对“老有所食”,与全市8个区的社区食堂合作推出“长者福利”助餐服务;针对“老有所医”,与三甲医院共同举办“名医进社区”系列活动……多方齐心协力,让更多长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资源,畅享高质量“银发生活”。
从“相邻”到“相融”,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一场银政保合作、跨省域协同的“好戏”正在嘉兴平湖上演。“参与‘穗优贷’后,稻米收购价被锁定在1.6元/斤,比市场价高出0.2元/斤,每亩的收益多了200元。”平湖农户黄建峰吃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去年,上海农商银行携手太平洋安信农保推出了“穗优贷”种粮户专项贷款,帮助种植户以订单形式锁定优质稻米收购价格,切实享受到“优质优价”的实惠。
区域的协同发展,也需要多重要素深度参与。上海农商银行扎根申城、辐射长三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聚焦“一体化”的关键词,通过“业务走出去、品牌走出去、管理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近年来,该行通过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布局控股子公司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入股长三角其他农商金融机构等方式,协同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此外,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需求,上海农商银行深入践行“政会银企”合作机制,包括与市融资担保中心合作探索知识产权叠加中小微担保基金贷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与上海市浙江商会、安徽商会、江苏商会以及其他各类地市级商会的战略合作等等,多管齐下实现“聚力”服务的常态化。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3400亿元,在对公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超60%。
坚持金融为民初心不改,坚持陪伴客户丰饶共生,坚持多方联动价值增益,回望上海农商银行一路成长的轨迹,扎根本地、坚守普惠的战略定力久久未变,也正因此,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金融机构,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正如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所说:“我们将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坚守‘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深耕上海本地市场,做好‘五篇大文章’,笃行价值创造之路,为实体经济和上海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